心理健康

为什么你付出越多,越得不到尊重,还会被欺负

发布者:慕雪  时间:  浏览:2021-09-09 19:24:25

有些人经常会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我付出这么多却依然得不到尊重?反而越来越受欺负?对啊?为什么呢?当局者迷的情况下,旁观者清。

旁观者也不是什么聪明人,只是,他们却非常清晰地了解一个事实:这样问的人,已经陷入到了某种心理怪圈,而这种心理状态怪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们的行为偏离了理性轨道,扭曲变形。正是这种当事人无法察觉的扭曲变形,让他们付出越多越不受尊重。

我们知道,社会人都有自己固定的角色。

在家庭中,我们是长辈眼中的晚辈(子女)、子女眼中的父母、亲戚眼里的外甥女/侄儿侄女/堂哥堂姐;在同事眼中,我们或者是友好善处/阴险狡诈的同事,或者是勤快/懒惰、能力强/弱的团队成员。

在朋友眼中,我们或者是乐观开朗/敏感多疑的一个,也可能是斤斤计较/落落大方的那一个。总是,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之下,每一个社会人都有自己固定的身份角色,在固化的体系内扮演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形像。

角色意味着什么?事实上,个人角色扮演是否到位准确符合规范,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是否顺畅,心理是否健康。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角色理论”。角色理论是阐释社会关系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角色理论强调,人的行为受社会方面的影响,而不是心理方面的影响。

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划分上,来解释人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和行为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因此,“角色理论”是一门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被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以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简单来说,就是按照人们自身所处的地位或身份,去解释人的行为,并揭示其中心理规律的研究领域。

率先将“角色理论”引入到心理学领域的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认为,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来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开始扮演着相应的角色,成为某种社会角色符号。

譬如,一个初入演艺圈的新人,从最开始的素净自然,到最后习惯性地搔首弄姿、华服彩妆、逐名追利,就是这个人在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环境,进行环境范围内的角色扮演。

演艺环境需要她/他做什么,她/他就会根据自身对权利的追求和义务的遵循去做什么。

过程中当然会发生内心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抵牾,但是如果一个人身处某个环境中,尽管她/他的内心会矛盾会抵触,但如果她/他不打算完全退出的话,她/他将在保持一定自我的情况下,让自己的扮演符合环境对自己身角色的要求。

更深一层来讲,根据社会心理学家H.H·凯利和J.W·蒂博的观点来看,“角色”其实是人对相互作用中,处于一定地位和阶段的个体的行为的一种期望系统,也是身处各种关系中的个体,对自身行为的一种期望系统。

早在1985年,社会心理学家J.L·弗里德曼等人就曾指出,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其实是人们在特定类型关系中,应当如何行动的一套心理规则。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将能够清晰地明白彼此之间的关系与情感了。

如果以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互动,作为心理研究的基本出发点,那么,围绕人际关系互动的周围,就是必不可少的“角色扮演”。在个体角色扮演过程中,社会心理学家们展开了角色扮演、角色期望、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等问题的研究。

显然,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或者说在一段段人际关系中,人们在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是不一样的,甚至是不平等的。

比如情感追逐过程中,追求者的角色位置,往往严重低于被追逐者的角色位置,追求者在行为态度上表现出的卑微、患得患失、以被追逐者为圆心旋转的低贱态度,无形中就抬高了被追逐者对自己的心理预期和自我评价,进而使被追逐者在追求者面前高高在上、自信非凡。

而两者角色位置和心理预期高低的不同,就会使得两人在相处时关系的失衡。

追求者往往会因此陷入付出越多,却越得不到对方尊重的行为怪圈。原因就在于在这段关系中,被追逐者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让追求者因为自身私欲而屈服于她/他。

这种失衡,会使高高在上的被追逐者对待追求者的行为和心态发生变形,比如任意欺负调笑对方,而有恃无恐。

这种类似的情况,经常出现在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失去自我反省,完全陷入个人欲望而自我贬低的情况下。当内心的欲望大过自身社会角色范畴时,人们往往会放弃自身角色的一些义务以及权利,而全力讨好并追逐欲望。

所以,简单来说,当个体为自己感到委屈,认为自己越付出越不受尊重,还被欺负时,就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在自己所处的这些关系中,自己是否因为过于追逐欲望,而放弃或忽略了自身社会角色的某些正当权利和权益。

是否在无形中放大了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值,进而让一切都陷入了变形扭曲之中。

客观来讲,人都是在社会化进程中受角色规则的训练和教育的。如果一个人偏离了自己的社会角色规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排斥与制裁。而在人的一生中,我们都需要学会扮演各种角色,比如最早的孩子角色,学生角色,男女角色、职工或领导角色等等。

正是这些角色,使人在不同情境中以适当的行为方式与他人展开社会交往。而在这一过程中,焦躁的儿童时期,儿童们所玩的角色游戏,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个体有如标题中感受时,我们应该反思的,不是角色扮演有什么不对,而是要反省自己是否为了目标而过分削弱了自己的真实,是否将减低自我的错误方式代入到了一段关系之中,以此来道德绑架对方,从而获得自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