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心理危机常见反应及其应对

发布者:  时间:  浏览:2020-03-02 10:09:46

近期,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尤其是面对疫情加快全国蔓延的严重形势,政府启动了30个省(市、自治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涵盖人口超过13亿。疫情关乎每一个人的健康,此刻大多数人可能正在经历着担心、害怕、 恐慌、难过和无助等消极的情绪。尤其是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感染患者、疑似隔离群众和社会大众。国家卫健委出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的指导原则,文件里特别提到了疫情可能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情绪,大众的恐慌,医护人员的职业耗竭等心理应激状态。通过减轻疫情对大众的心理带来的这种消极的影响,可以减少今后的心理创伤,对社会的整个的稳定和疫情的防控都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受邀于1月29日为北师大防疫心理援助团队开展了心理危机常见反应及其应对的培训,本文为樊教授讲座内容整理。

 

危机与心理危机:类型及后果

 

危机(crisis)的两种含义:

 

注意:常常发生的事情,不算是危机。危机事件如果时间拖很久,也不再是危机。

 

 

 

 

 

1. 危机事件

 

任何对个体或者群体产生足够大的压力而超过他们应对能力极限的冲击性事件都是突发的危机事件;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

 

 

 

个人灾难与集体性灾难

 

• 个人灾难会影响到自己、家庭、亲近的朋友或同事,但却不会涉及到超出同情、哀悼或支持范围之外的社区群体。诸如配偶或孩子死亡、失去工作、离婚之类的事件可以称之为个体的创伤性事件或者个人灾难,它们会引发局外人的同情与共情。

 

• 集体性事件会产生目击者和旁观者,他们的情绪也会受到灾难性事件的影响,即便他们与直接受到影响的个体或群体之间并不存在密切的联系,但灾难性事件还是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个体事件影响的是自己、家庭、亲近的朋友或者是同事,基本上它的影响面相对来说会比较小。而集体性的危机事件,它会影响到很多人,不光是当事人,还有目击者、旁观者等等,它影响的面会非常的广,那么因此我们要特别引起重视,正因为影响的面广,我们在做心理干预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社会需求。

 

2. 心理危机

 

美国心理学家开普兰在60年代中期,形成了一个危机心理干预的系统理论。他对心理危机的定义是:当人处在紧急状态时原有的心理平衡状态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而进入的一种失衡状态。这通常表现为: 出现精神濒临崩溃的状态,表现出极度恐慌,紧张、苦恼、焦虑、忧郁,甚至产生轻生的意念。

 

心理危机的性质与特征

 

心理危机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情感危机的反应。

 

四个基本特征: 1)是一种短暂的临时状态; 2)是一种混乱与崩溃状态; 3)当事人无法用通常有效的方法来处理所面临的特殊困境; 4)有获得新的良性结果的潜在机会。

 

个人危机的类别

 

 

 

 

 

 

 

 

 

 

 

 

 

 

 

 

 

本次的危机类型即为境遇性危机。

 

危机也是转机-危机在中文的涵义是“危险” ,但也同时是“机会”。

 

 

 

 

 

 

 

 

 

 

 

 

 

 

 

 

 

 

 

 

 

 

 

我们的目的是帮助这些在危机当中心理失衡的来访者,他们在受助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新的领悟,会有一些应对技巧的习得,继而获得新的成长。从来危机都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如果处理的不当,就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到人的健康,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会酿成一些社会事件;但是如果处理得当,那么我们可以从这里面汲取经验,转为危机,转危为安。

 

心理危机的四种后果

 

1. 当事人不仅顺利度过危机,而且从危机发展过程中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新方法,整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2. 危机度过后,当事人通过自己或者他人的帮助,逐渐恢复到危机事件之前的水平;

 

3. 危机虽已度过,但当事人却在心理上留下一块“伤痕”痛点,适应能力下降,当事人任何生活变化都可能诱发心理危机;

 

4. 陷入崩溃状态,出现各种精神疾病症状,甚至自杀。当事人经不住强大的心理压力,对未来失望,于是企图以结束生命来解脱。

 

 

 

 

 

 

 

 

 

 

 

 

 

 

 

 

 

 

 

 

 

 

 

心理危机的反应:表现与阶段

 

有研究发现在这种重大的社会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只有10%左右的人不太受影响,70~75%的这个人都可能会有短暂的焦虑、抑郁的状态,有10%左右的人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严重的这种状态。比如说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以后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生,从地震发生以后的四、五年之内,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的数量都保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上,一直到了第5、第6年才慢慢开始下降。99年台湾发生了921大地震,地震灾后相关研究发现在灾后半年、两年、三年,PTSD和抑郁症是有所下降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药物的依赖,还有酒精的依赖和滥用,包括自杀的意念其实是在上升的。因此,灾难发生以后的心理危机还是需要特别的关注。在汶川地震以后也有相关的很多研究,安县教师进修学院的张秀琼老师,在灾后的第二年做过北川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状态的调查,发现焦虑状态的占到21%,抑郁状态的占到12%;除此外,还出现了愤怒、创伤后应激障碍,分离症状等等。其实他调查了三到六年级的学生1000多人,在这1000多份问卷当中,当地小学生一些心理的问题,诸如焦虑、抑郁、愤怒、创伤等引起障碍的症状,比例都是相当的高。因此,在重大的危机事件发生以后,要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因为如果不进行有效干预的话,可能这些严重的社会心理后果会带来更大的影响。但同时也要注意,每个人面对危机事件的反应程度各异,有些人较强烈,有些人则较少,甚至乎没有任何反应。危机后复原时间的长短,也是因人而异。所以,不需视自己或别人的反应为异常。

 

突发事件后的明显压力症状

 

 

这一次大家看到反应比较突出的一种,是手机不离手,反复的不停的刷看这些相关的信息。当然了解疫情发展的现状非常需要通过手机来实现,但是过度使用以后,也会让我们产生很大的焦虑,甚至也出现一些在行为方面的攻击指责。

 

卫健委出版的危机心理干预指导原则里面特别概括了不同人群的心态,心态也是一种情绪心理状态的一种反应。在这里分成了三类,第一类叫一级人群;一级人群特质住院的重症患者、一线的医护人员和一线的管理人员。这些人群,他们表现的最明显的就是枯竭,还有担忧、焦虑、悲伤、委屈、压抑、自责、失眠、拒绝合理的休息,忽视自己的健康,全身心的投入在里面等。大家都知道人都有承受的限度,超过自己限度的,自己也会崩溃的。虽然是救援医护人员也好,施救原则也好,也会出现这个问题。二级人群是指那些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疑似患者等等。他们目前表现的比较明显的是恐慌、不安、孤独、压抑、悲观、愤怒、紧张,委屈和羞耻感,还有就是被别人因为他是出现了疑似症状,他人会远离、躲避、疏远他,他们身上存在这种被排斥的压力。第三级的人群叫三、四级人群,指受疫情防控影响的人群。社会大众也属于四级人群,那么也出现很多不良反应,包括恐慌、失望、恐惧、易怒、不敢出门,害怕,还出现了一些强迫行为,比如过度盲目的消毒,所有的东西都去消毒,有没有必要的去消毒。

 

• PTSR——创伤后应激反应

 

 

我们通过了解、认识这些症状以便在工作中接触到受助人群时,我们可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压力状态下的人在几个方面表现出怎样的一些现象。我们还需要了解危机心理反应它会经历哪几个阶段,以便我们在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判断受助者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这里介绍两种模型,第一个划分了四个阶段,第二个划分成了三个阶段。

 

危机心理反应四阶段

 

当个体面对危机事件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这种危机反应一般会维持6—8周。心理学家认为,个体陷入危机是一个逐渐的发展过程,处于危机中的个体要经历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当一个人经历危机事件,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突然发生变换时,其内心的基本平衡被打破了,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开始体验到紧张、担忧的情绪。为了重新获得平衡,个体试图用其惯例的策略作出反应。这一阶段的个体一般不会向他人求助。

 

• 第二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个体发现惯常的策略未能解决问题,于是焦虑程度开始上升,个体开始尝试采取各种办法解决问题。

 

• 第三阶段,如果经过尝试各种方法未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当事人内心的紧张程度持续增加,并想方设法地寻求和尝试新的解决办法。这一阶段中,当事人求助的动机最强,常常不顾一切地发出求助信号。

 

• 第四阶段,如果当事人经过前三个阶段仍未能有效解决问题,就很容易产生无助、沮丧和崩溃。

 

危机心理反应三阶段

 

 

• 第一阶段也称强烈的情绪反应阶段,一般发生在危机事件出现后不久或当时。如果刺激过大,就会使人感到震惊、眩晕、不知所措,也可称为类休克状态。如听到冠状新型病毒肺炎疫情暴发、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每天在增加、武汉封城等消息后,大多数人会表现出惊慌、害怕和震惊。只有少数人能保持冷静与镇定。

 

• 第二阶段也称逐渐接受现实阶段,人们会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而后采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或争取亲人、朋友的支持。如随着党中央和政府一系列强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出台,疫情得到控制,治愈率增加,各种媒体更加透明,人们的恐慌心理会逐渐减低。

 

• 第三阶段为也称寻求改变阶段,求助者会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产生压力的危机,并努力设法处理它。可能采取逃避行为而远离产生压力的原因,如依赖药物、酗酒等;或者提高自己的应付技能,改变策略和行为,直接面对危机、解决困扰,如求助。比如,SARS流行期间,有的人躲在家里不出门、不敢见人,而有的人则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后照常工作等。

 

心理危机的应对:个人调节与专业帮助

 

心理危机的应对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个人的调节,二是专业的帮助。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很重要的认知是我们只能去做那些我们可以改变的地方;对那些不能改变的,我们要去面对和接受它。在应对的过程中,也能发现积极应对会带来一些创伤后的成长。

 

因此我们在危机应对的时候也要有一个基本的态度,还是要信任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所做的这种积极应对。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危机事件确实会给我们带来伤害,但是危机事件也可以让我们能够在经历了这样的一些特殊事情以后,带来新的成长和感悟;也就是PTG (post-trauma growth),指的就是个体在经历危机事件后,自我知觉或体验到心理上的积极改变。

 

研究人员Baum和Fleming发现,创伤事件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是10-35%,而这些PTSD患者中的绝大多数不经过治疗在6-16个月后症状都能自行消失。

 

 

常见的个人自我应对方法

 

认知调节

 

1)了解新型的这种病毒的疾病相关的一些知识,比如说它是怎么传播的,怎么样去预防它,多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增强掌控感,减少恐慌。

 

2)改变自己的一些非理性的想法;

 

3)多和自己做正面的对话;

 

4)转移注意力:不把注意力总是沉浸在对信息和事件的关注上,关注很重要,但是不能够过度,如果你过度的去关注的话,反而会让自己陷在里面;

 

5)多去看那些权威的信息发布,不信谣、不传谣;

 

6)思考和寻找生命的意义。

 

情绪调节

 

1)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知道这是在特殊状态下的一种正常的反应,不是说自己得了抑郁症或焦虑症,它是一种正常对突发危机事件的正常的反应;

 

2)表达和倾诉自己的感受,可以找一些朋友家人去说一说自己的这样的一些感受,倾诉是一个非常好的情绪调节和处理的方法;

 

3)深呼吸;

 

4)肌肉放松;

 

5)静下来,如冥想瑜伽。

 

行为调节

 

1)充分休息,做一些自己平时想做,但是总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

 

2)正常饮食,定时定量;

 

3)和朋友亲人多交流,通过彼此的分享交流,可以减轻一些恐慌,也可以互相打气;

 

4)阅读相关书籍;

 

5)通过写作把自己的感受、心情和想法记录下来;比如写下自己每天生活当中的三件好事。每天虽然有很多的负面的情绪和消息,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去找到生活中积极的、让你愉悦、满足、欣慰、平静的一些事情。每天写三件好事,写着写着就会发现情绪会得到改善,个体身上的那些积极的性格优势就会被凸显出来。

 

运用团体方法应对危机事件

 

可以通过现场小团体,建立微信群互动或者网络视频小组等方式来进行团体干预。在团体里我们可以:

 

·    自由讨论和交流;

 

·    了解疫情和行为反应;

 

·    分享彼此的感受;

 

·    共享信息和资源;

 

·    获得支持和鼓励

 

·    帮助别人也协助自己

 

·    找到积极的应对方法

 

·    发现需要进一步援助的人。

 

运用社会支持的原理

 

·    识别那些能够保证安全感和意义感的特定的社会联系;

 

·    识别那些能够让人更愿意去获得社会联系的环境;

 

·    制定计划去寻求和获得社会支持;

 

·    制定计划,当好朋友和家人需要时自己能提供社会支持。

 

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    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或精神科帮助;

 

·    可以先接受远程的心理援助热线服务或网络心理咨询;

 

·    如果这也帮不到自己可以去附近的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心理科就诊,接受面对面的精神心理评估治疗。

 

危机事件后心理援助的意义

 

·    从混乱-有序

 

·    从麻木-清醒

 

·    从失衡-平衡